淮南市聚焦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思想“破冰”突破发展桎梏,奋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共聚淮河之畔,共商转型发展。日前,淮南市召开首届转型发展大会,与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集中签约62个项目,投资总额536.07亿元,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文旅等产业。
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以转型发展突破“煤电独大”桎梏,不断扩大“朋友圈”,以新的视野谋划新路径,全面推进“双招双引”,打开交流合作窗口,掀起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热潮,让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思想“破冰”引领城市“破局”
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GDP仅为7.8亿元,到1996年GDP突破百亿元大关,再到现在GDP突破千亿元,淮南市产业转型的步伐从未停歇,逐步形成了煤电产业“顶天立地”、非煤产业“铺天盖地”、煤电与非煤产业“两翼齐飞”的多元化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淮南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不快,与曾经伯仲之间的城市相比,面临标兵渐远、追者渐无的被动局面,“新老困难”交织,困扰着该市前进的步伐。
2021年5月,淮南市启动“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这是淮南破困突围、绝地奋起的时代之问、必然选择。
发展之困,当有发展之问。如何突围?唯有思想“破冰”才能发展破局。
淮南市解放思想,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眼界向外对标先进、眼界向内自我革命、眼界向前锤炼本领,推动解放思想不断取得新成效。
该市党员干部重点围绕“六比六看”“五破五立”,破除思想桎梏,打破思想藩篱,以实干谋发展,以实绩论英雄,推动工作晋级进位,把党员干部的朝气、锐气、心气汇聚成推动淮南高质量发展的蓬勃之气。
直面突出问题、深挖问题根源、推动问题解决……“大讨论”期间,淮南市级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深入基层一线,常态化开展调研走访,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淮南市凤台县对143家规上企业实行包保帮扶全覆盖,田家庵区走访企业、群众、基层单位840余次,淮南煤化工园区帮助解决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用工等方面的困难问题20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淮南市各级各部门主动寻找差距,抓好转化提升,把思想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淮南市紧盯国家宏观政策、投资趋向和市场需求,动态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500个,谋划项目646个,环保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嘉玺20万吨/年聚苯乙烯等一批项目竣工投用。
在淮南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淮南市委、市政府找准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部署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以壮士断腕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决心,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力。
“扬煤吐气”夯实转型之基
跨淮河、入平原,潘集电厂一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我省第二批“煤电联营”重点推进项目,建成投产后,淮河能源集团电力权益规模将达到1673万千瓦。
“煤”是淮南的“身份标签”,也是转型发展的基础所在、潜力所在。近年来,淮南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精做优煤电产业,让支柱产业变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煤电化气千亿产业链,为淮南转型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14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淮南拥有淮河能源、中煤新集共13对矿井,为国家能源供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2020年,淮南市潘集煤矿外围发现一处特大型煤矿床,煤炭资源量48.57亿吨,均为优质炼焦用煤,该市探明煤层气储量达5928亿立方米,可谓“家底丰厚”。
从传统的平圩、洛河、田家庵三大电厂的火力发电,到如今的煤电联营,该市六大发电企业总装机规模1438万千瓦,已建成1435万千瓦,其中982万千瓦为皖电东送机组,煤电产业擎起了淮南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
对于淮南来说,煤电联营实现了“强筋健骨”,煤气联动不断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力度,实现了“扬煤吐气”。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把天然气产业作为战略发展的新方向、转型发展的新希望,努力构建“上游有气源、中游有管线、下游有市场”的天然气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021年12月20日,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芜湖长江LNG船舶加注站完成了“新长江26007”LNG动力船加注作业,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气化长江”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黑色的煤炭到白色的颗粒……走进总投资267亿元的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现场,记者惊叹于淮河岸边“煤制聚丙烯”“煤制聚乙烯”的诞生,这些白色颗粒被广泛运用于家电、汽车、电线电缆等众多领域。2020年7月,项目进入商业运营,预计2021年全年营业收入约64亿元。
龙头昂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且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项目纷纷落户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
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淮南向着打造千亿煤电化气产业链的目标昂首奋进,“扬煤吐气”的战略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
在淮南市,来自煤矿和电厂的污染“废物”转了一圈,就成了“宝贝”……记者走进淮南市潘集区正在建设的煤电固废产业集聚区,陶粒试验生产线正在进行产线优化,曾经污染环境的“头疼事”,变成了循环经济的“香饽饽”。
在淮南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新兴产业以朝气蓬勃的姿态,蓄积起锐不可当的转型之势,逐步成为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的亮丽名片。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淮南市制订出台《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六大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布局。
“自从去年11月份入驻了安康码智慧旅游平台,店内线上营业额翻倍增长!”淮南毛集实验区的维旺商贸有限公司销售部员工李梅兴奋地说。近年来,安徽中意征信有限公司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整合全域旅游、交通出行、游客体验、防疫追溯等模块于一体,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在淮南八公山旅游等项目上得到广泛好评。
淮南市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依托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园区、寿县新桥产业园区等产业平台,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发挥特色优势,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时至岁末年初,陕汽淮南专用汽车公司里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产业工人在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一辆辆清洁能源专用车,从这里驶下生产线,奔赴大江南北。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新能源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企业去年1月至11月已累计实现产值56.68亿元,并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蓬勃发展。
散热器、蒸发器、冷凝器、中冷器……记者走进淮南现代产业园,淮南盈信汽车空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一件件产品被包装整齐,等待发往全国各地。田家庵区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链之一,积极打造汽车配件产业链集群。
近年来,淮南市下大力气发展非煤产业、民营经济、园区经济,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1.8∶44.8∶43.4调整为2020年的10.9∶39.8∶49.3,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
“双招双引”增添发展后劲
走进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园区,安徽嘉玺新材料公司里一片忙碌景象,一批苯乙烯、聚苯乙烯产品正被运往长三角地区。
该公司是由上海宁申集团控股、浙江嘉坤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招商引资企业,其投资建设的碳四碳五碳九综合利用及苯乙烯项目,成为淮南煤化工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截至2021年11月30日,企业累计总产值18.09亿元。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淮南市坚持把“双招双引”工作摆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建设力度,2021年已开展了10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有力推动了转型发展。
2021年4月,淮南市出台了《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方案2021版》,并提炼出88条改革提升举措,包括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获得电力等20个方面的内容,突出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您好,我们是寿县税务局‘长永税官志愿服务队’,今天跟您连线,是想给您介绍一下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近日,淮南市寿县税务局税干孙长永视频连线安徽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顾永忠。从原料大豆的增值税进项核定扣除,到购进研发设备一次性扣除,一项项政策解读让企业主体验到了“见屏如面”的便利。
围绕“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目标,淮南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实现线上办事“不掉线”、线下服务“不打烊”,“贴心办”打通了惠企利民“最后一公里”。
在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发展步伐中,淮南市与合肥市签订了《淮南—合肥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框架协议》,与合肥市共同印发《合淮产业走廊2021年重点项目和合作事项计划》。
坚持一切资源往项目上使,一切精力往项目上靠,一切目光围绕项目转。在2021年11月26日召开的淮南市“双招双引”推进会上,该市强调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建设跟踪服务,认真谋划重点项目接续,切实增强经济活力。
2021年12月18日,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正式投用。从园区开工建设到企业进场装修,仅用了不到10个月时间,充分体现了淮南市重抓招商引资、重抓产业发展的决心和力度。产业园区21栋厂房及厂区配套道路已完工交付使用,已签约新型显示企业14家,在谈企业8家,总签约面积超3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亿元。
在淮南市首届转型发展大会上集中签约的62个项目中,有58个二产项目,投资额3亿元以上项目就有27个。从投资来源看,长三角区域项目22个,占比35.48%;安徽省项目15个,占比24.19%,充分体现了淮南积极融入、对接长三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紧盯“五年内规上工业增加值翻一倍”的目标要求,淮南市正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合淮一体化为抓手,抓实“双招双引”,全面扭转“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力争在“十四五”末将非煤电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升到50%左右。
·记者手记·
“煤电独大、结构单一”一直是困扰淮南发展的桎梏。没有退路可言,唯有在审视自我中解放思想,在思考对比中补齐短板,淮南才能迎来转型发展的“破蛹蝶变”。
补短板强动能,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转型”二字在淮南已成为高频热词。随着“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市上下人心思进的氛围更加浓厚,重振雄风的愿望更加迫切,淮南正在走出经济低迷的困境,进入触底回升的阶段。
久久为功,未来必定可期。淮南市明确了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找准差距、紧盯目标、精准施策,促进传统产业向质而行、新兴产业从新而动、营商环境向优而为、人才集聚向内而生,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汇聚“双招双引”新动能,点燃转型高质量发展“强引擎”。(记者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