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能产业链初具雏形 未来将带动形成十万亿级新兴产业

2022年10月11日

9月18日,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氢能分论坛在京召开,本论坛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与北京市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共同主办,论坛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宇主持。

随着碳中和、能源转型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氢能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当前,世界能源技术创新进入活跃期,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在会上指出,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清洁能源,是实现多领域深度清洁脱碳的重要路径,也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直面气候挑战 氢能产业潜力巨大

当前,面对日趋严峻的气候挑战,我国立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氢能产业发展潜力正逐渐释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表示,保守估计,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约10%,2060年占比将达约15%,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氢能产业的巨大机遇,得益于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系统转型中的优势。“氢能将在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徐春明表示,氢能有助于推动传统能源向低碳清洁能源转型,推动能源动力转型和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同时还是实现各种能源之间高效转化的理想媒介,以及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化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韩布兴看来,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碳中和涉及多学科领域,最核心的科学问题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他强调,氢为物质与能量转换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其有效应用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途径。

从全球来看,随着近年来各国支持政策的加速出台,氢能逐渐成为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赛道”。“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为了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氢能将被广泛应用在多个能源部门,并且需要提高到目前应用水平的六倍以上。”据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甄崇礼介绍,作为世界第三大能源出口国,“澳大利亚希望新能源、氢能能在未来成为其能源出口的重要部分,把丰富的‘阳光’出口到全世界。”

规模发展前夕 推动全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速,氢能应用的推广也在持续加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氢能协会燃料电池分会主席李献国指出,目前,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五代,拥有众多可能的应用场景,包括大规模长时间储能,边远无电网地区供电,备用电源、应急电源,交通运输等方面。

在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裁、智蓝新能源总裁秦志东看来,全球氢能产业处于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预计2030年后,将进入商业化阶段。“中国氢能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处于规模化前夕。”他表示,我国氢能产业从制氢-储运加-应用,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受顶层设计、政策利好拉动,氢能产业正稳步发展。

“随着产业的逐步完善,我国商用车氢能时代已经拉开序幕。”秦志东表示,不同于国外以乘用车为主的发展路径,中国氢燃料以商用车为切入点,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1年,中国建成加氢站数、在营加氢站数、新建加氢站数实现全球三个“第一”。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

在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大型能源央企的入局给产业走向成熟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其中,中国石化正在以建设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据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副总经理贾文利介绍,中国石化具有丰富的制氢用氢经验和较强研发实力,氢气生产和利用规模国内领先,具有发达的交通能源销售网络,具备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统筹发展的优势。目前,中国石化正加快构建规模最大、科技领先、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不过,作为正处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氢能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科技集团首席专家、国家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蒋利军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是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关注重点,“我们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可能较快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3个应用方向:资源地绿氢+化工就近利用、工业园区风光氢储微网供能、工业园和物流园绿氢叉车。”

发挥多重优势 着力打造绿色“能源谷”

“发展氢能产业,是北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彭雪海表示,北京市氢能产业起步较早,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在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支撑要素和应用推广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2022年北京冬奥会,氢成为奥运火炬唯一燃料,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奥运场馆主要运输工具,实现了氢能应用“从1到100”的跨越。

据彭雪海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聚集的优势,强化政策引领和产业培育,推动氢能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和产业发展,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同时推动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制定氢能产业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规划。预计在2025年前,北京市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成3-4家国际一流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超过1万辆。

在北京市氢能产业的布局中,昌平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区‘能源谷’是北京市先进能源产业主要承载区,链接三大科学城氢能产业创新资源。”昌平区人民政府常务副区长杨仁全表示,昌平区制定了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出台了“十六条”精准扶持政策,前瞻布局了“氢动未来”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形成了从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到发动机和汽车的完整链条,创新发展优势显著,已经成为昌平发展先进能源产业的主要支撑。

杨仁全透露,下一步,昌平区将深入实施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升级打造氢能政策2.0版,聚焦福田、三一等龙头企业,利用氢能终端制造倒逼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吸引关联企业集聚,推动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系统、氢能装备等上下游企业补链强链,建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

“2022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氢能分论坛真正体现了主办方提出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化,我们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促进氢能产业链企业与北京市和昌平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把能源谷打造成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亮丽名片,”张宇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将以氢为“媒”,秉承开放创新理念,扩大跨产业、跨区域、跨国别的协作精神,对各种技术路线保持中立态度,对氢能企业的服务一视同仁,大力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有效对接,激发氢能产业发展的“链式效应”,为实现我国氢能产业生态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新华网) 作者(国家能源局)

泰和集团(www.thsyj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