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认同,矿业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迈向以技术创新、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一转型不仅关乎行业自身的未来,更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理念引领行业变革
传统矿业开发模式往往伴随资源消耗高、环境扰动大等问题,而绿色高质量发展则强调在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将矿业活动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非对立面,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技术创新,构建“开采-治理-修复”一体化的新型开发模式。
许多矿业企业已经开始实践“边开采、边治理”的方式,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采用避让生态敏感区、减少占地规模、优化开采工艺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环境影响。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建设封闭式生产线、粉尘抑制系统、水循环利用设施等,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闭矿后则系统开展生态修复,使矿区重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
技术创新驱动效率提升
绿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当前,矿业领域正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管理水平。
智能矿山建设成为行业热点,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地质勘探、开采、选矿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无人驾驶矿卡、远程操控钻机、自动化选厂等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幅降低了人员安全风险和能源消耗。某大型矿山通过智能化改造,资源回收率提高了15%以上,能耗降低了20%,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在绿色技术方面,生物浸出、超临界萃取等创新工艺正在改变传统选冶方式,减少化学品使用和废弃物产生。废水处理技术的进步使得矿山废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零排放。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取得突破,尾矿、废石等被转化为建筑材料、土壤改良剂等产品,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生态修复重塑矿区面貌
矿区生态修复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矿业企业在修复技术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适合不同地域条件的生态重建模式。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采用节水灌溉、土壤改良、耐旱植物选育等技术,成功使一片片矿区重披绿装。在南方多雨地区,则注重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植被系统。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一些闭矿多年的矿区经过系统修复,已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游憩的公园甚至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实现了从“工业伤疤”到“绿色明珠”的华丽转身。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庆阳路77号比科新大厦 传真: 电邮:303235380@qq.com
陇ICP备14001663号 泰和集团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397号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